-
青岛西海岸新区:千亿投资赋能交通能源新发展
近日,国家层面释放重大稳投资信号,11月全国范围内新批复2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642亿元,覆盖交通、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此次投资布局以青岛西海岸新区、雄安新区等区域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与基建升级双轮驱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 交通基建领衔投资 区域联通再提速 本批次7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获批复,总投资1583亿元,占当月总投资的60%。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港口扩建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延伸线等成为核心项目。这些工程将强化沿海与内陆的物流通道衔接,预计新增高等级公路里程超300公里,铁路枢纽改造项目可提升年货运吞吐量20%以上。 二、 能源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占比提升 880亿元能源投资聚焦风电、光伏及特高压输电领域。内蒙古鄂尔多斯氢能产业园、甘肃河西走廊大型光伏基地二期等项目入选,预计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5GW。国家层面明确要求,新批项目需配套储能设施,确保电网稳定性。 三、 农业水利夯实基础 粮食安全再加固 75亿元资金投向农业水利领域,涉及黄河下游灌区现代化改造、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与防洪工程升级,预计新增高标准农田50万亩,年节水效益达2亿立方米。 四、 高技术产业突破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41亿元支持6个高技术项目,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上海张江科学城量子计算实验室、合肥声谷智能语音产业化基地等入选,相关技术转化后预计带动上下游产值超200亿元。 五、 工业与社会事业协同推进 26亿元工业投资用于高端装备制造园区建设,10亿元社会事业资金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三甲医院扩容工程。分析指出,此类项目将直接拉动就业岗位1.2万个,间接带动配套产业投资约80亿元。 六、 投资效能监管强化 避免低效重复建设 国家层面强调,所有新批项目需严格执行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向短板领域。第三方机构将参与项目全周期绩效审计,杜绝“重审批轻管理”现象。 此次2642亿元投资释放明确政策导向:以基建升级支撑内需潜力,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增长极。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区域项目陆续开工,预计2024年一季度将形成实物工作量超500亿元,为稳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2025-08-25
-
青岛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青岛以培育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为核心抓手,深入开展项目提速双月活动,全力推进总投资2083.5亿元的339个产业项目建设进程。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服务保障,2024年以来项目建设呈现“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一、竣工项目夯实产业发展根基。2024年以来,青岛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中车四方股份动调试验线建设、轶骋轨道客车内装模块(一期)、南宁八菱汽配等60个项目顺利竣工,完成投资超百亿元。这些项目的投产,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提升了产业集群竞争力。其中,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项目的竣工,将助力青岛在高速列车关键部件研发与制造方面形成更强优势;汽车零部件项目则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二、在建项目蓄势赋能产业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岛加快推进中国移动青岛云计算及互联网研发基地、国轩动力电池、阳煤10万吨/年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等195个在建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超1500亿元。目前,多数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或设备安装阶段,部分项目预计2025年可实现试生产。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云计算研发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算力枢纽;新能源领域的动力电池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将显著提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核心动力支持;高端化工项目采用非光气法等先进生产工艺,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要素保障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青岛经济信息化委以项目提速双月活动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同时,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建立重点项目要素需求清单,精准对接资源供给。通过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定期深入项目现场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办结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保障,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效率。 四、招商引资与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青岛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精准招商,2024年以来已有81个项目进入前期筹备阶段,计划投资409.6亿元;3个项目完成注册或签约,计划投资7.6亿元。前期项目涵盖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签约项目则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将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青岛不断吸引优质项目落地,为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持续壮大储备了充足动能。 五、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竣工与推进,青岛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增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提升了青岛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青岛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多个竣工和在建项目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如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工艺、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等,填补了区域产业技术空白。同时,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七、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初显。青岛在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中,严格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引导项目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推动产业向低碳化、循环化转型。阳煤10万吨/年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项目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国轩动力电池项目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国家“双碳”战略要求,也为青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树立了标杆。 八、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项目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建筑、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扩大工业产值,提升税收贡献。同时,产业的集聚发展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青岛汇聚,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九、政策协同保障项目稳步推进。青岛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发展,形成了涵盖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协同发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在土地保障方面,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在人才政策方面,推出人才引进计划,为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十、未来发展蓝图清晰可期。围绕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青岛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项目提速双月活动成果,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前期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同时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入驻。预计到“十四五”末,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将形成规模效应,成为青岛工业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25
-
济南历下区政协聚力招商引资助推区域经济腾飞
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区,济南历下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跨越式发展。2017年,该区提前完成全年引资目标,这一成果与政协系统深度参与密不可分。通过组建专项课题组、开展专题协商、推动政策落地等系列举措,历下区构建起政企联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专业化招商智库体系 历下区政协立足区域经济特点,整合经济界别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和工商联代表组建招商引资专项课题组。该团队采取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辖区产业基础、载体资源和政策短板,形成涵盖现代金融、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招商地图。通过建立重点企业联络机制,累计走访驻区企业超过百家,收集营商环境优化建议六十余条。 二、创新协商议政助推机制 2017年召开的招商引资专题协商会形成重要共识,与会代表提出建立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体系等创新建议。这些建言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包括对总部企业实施"一事一议"专项服务,对科创型企业提供研发补贴等具体措施。协商成果直接转化为《历下区招商引资政策》等制度文件,明确重点产业扶持标准和落地服务流程。 三、实施精准化招商专项行动 历下区政协联动投资促进部门开展"双招双引"攻坚行动,聚焦北京、上海等重点区域实施靶向招商。通过举办产业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成功引进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区域总部。配套开展的"安商稳商"工程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人才公寓等十二项专属服务,辖区企业续约率同比提升显著。 四、打造立体化政策保障网络 在政协持续推动下,历下区建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项目审批"一窗通办"。创新推出的"招商服务专员"制度,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职跟进团队。政策组合拳带动金融城、科创城等载体快速集聚产业要素,形成商务服务、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 五、深化成果转化长效机制 历下区政协将招商引资纳入年度民主监督计划,定期组织委员开展政策落实视察。通过建立提案办理"回头看"机制,推动解决企业反映的融资难、人才落户等共性问题。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将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核心业务板块落户历下。 这种政协调研-协商-监督全链条参与模式,有效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2017年历下区实际利用市外资金规模创历史新高,现代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为省会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8-25
-
济南青年企业家共聚一堂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济南迎来青年企业家群体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重要盛会。来自山东省各领域的青年企业家代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商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等议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协同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会议强调,青年企业家群体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相关领导指出,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会上发布的营商环境优化案例显示,济南高新区通过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使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近六成。 二、创新平台激发青年创业活力 会议期间正式启动的创新创业载体引发关注。新成立的产业联盟整合了省内重点实验室与高校资源,首批签约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创业导师团队由具有成功孵化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将为初创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市场拓展等支持。 三、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 与会企业代表分享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实践经验。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5%,另一家食品企业依托区块链技术完成供应链体系重构。会议特别设置数字化解决方案展区,集中展示智能工厂、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行业共识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青年企业家联合发布可持续发展倡议。新能源行业代表介绍了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案例,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项目展示了废旧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最新成果。相关产业基金宣布将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 五、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会议专门设置国际经贸合作论坛,探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的发展机遇。跨境电商代表企业分享了海外仓建设经验,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模式获得重点关注。多家与会企业达成国际合作意向,涉及高端装备出口、技术标准共建等领域。 此次会议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为青年企业家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青年企业家群体将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5-08-25
-
济南深化与三菱集团合作 打造战略合作升级版
山东省与三菱企业集团战略合作交流会在济南召开,双方立足多年合作基础,聚焦创新引领与产业升级,通过机制创新与务实对接,持续深化招商引资与合作效能,共同推动战略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一、战略合作机制的典范意义 山东省与三菱企业集团自2011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以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常态化合作平台。这一机制不仅促进了双方企业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更成为地方政府与世界500强企业开展长期稳定合作的成功范例。多年来,双方依托这一平台,在装备制造、能源环保、汽车产业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共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创新引领合作方向的强化 交流会上明确,未来双方将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聚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双方将加强前沿技术联合研发,鼓励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促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同时,支持三菱集团在山东设立区域研发总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山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布局 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省正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菱集团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拥有先进技术与丰富经验,双方将围绕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绿色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等合作。通过引入三菱集团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助力山东制造业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四、与大企业战略合作的深化 为提升合作规模与产业带动力,双方将加强与山东省内大型骨干企业的对接合作。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三菱集团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联合投资、技术入股、品牌共建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高端化工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多元合作机制的拓展完善 在现有交流会机制基础上,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多元合作渠道。建立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定期召开项目对接会、政策解读会,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搭建企业间交流合作桥梁,促进中小企业与三菱集团开展配套合作。此外,探索“政府+园区+企业”合作模式,在山东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合作示范基地,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支持与配套服务。 六、多维度对接模式的实践探索 为推动更多创新型合作项目落地,双方企业将重点推进资本、品牌、技术、渠道四大维度对接。在资本对接方面,探讨设立产业合作基金,支持双方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联合投资;在品牌对接方面,推动山东优质产品与三菱集团全球品牌资源整合,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技术对接方面,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三菱集团先进技术向山东企业转移转化;在渠道对接方面,整合双方国内外销售网络,搭建跨境贸易合作平台,提升合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与影响力。 七、绿色低碳合作的深化推进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双方将加强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三菱集团在新能源发电、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山东则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与产业基础,双方将共同开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推广先进储能技术应用,助力山东能源结构优化。同时,在工业节能、循环经济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合作样板。 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协同助力 山东省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菱集团作为全球知名跨国企业,将发挥其全球网络优势,助力山东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双方将共同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海外市场调研,支持山东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吸引三菱集团全球合作伙伴来鲁投资,打造外资集聚高地,提升山东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九、合作保障机制的持续优化 为确保战略合作落地见效,双方将建立健全合作保障机制。加强政策协同,梳理出台支持双方合作的专项政策,在用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便利。完善项目服务体系,对重点合作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建设等环节的问题。建立合作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合作项目进展、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优化合作方向与措施,确保战略合作持续深化、行稳致远。 通过以上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推进,山东省与三菱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将不断升级,不仅为双方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山东产业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合作注入新动能,成为地方与跨国企业合作共赢的典范。
2025-08-25
-
济南双创周赋能区域转型升级与招商引资新契机
山东省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凝聚发展动能,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注入强劲活力。本次活动聚焦服务生态构建与创新要素整合,成为推动区域招商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 一、时代背景与发展使命 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山东半岛创新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体制藩篱,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治理架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系统性改革。当前科技创新体系呈现交叉融合特征,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成为激活市场主体创新的关键突破点。 二、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升级 多维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取得显著成效:技术转移中心覆盖省内十六地市,实现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智能匹配;创业导师库扩容至千名行业专家,为初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指导;行政审批"单一窗口"改革压缩企业注册周期至两个工作日。在资金保障机制方面,省级财政设立专项引导基金,联动社会资本形成涵盖种子期至Pre-IPO的全周期投资链条,年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两百户。 三、人才培育矩阵精准施策 "百千万人才工程"形成金字塔式培育体系:尖端领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定制政策,高层次创新团队提供五千万级科研资助,青年创客群体享有免费办公场所及税费减免。济南国际人才港建成海外离岸创新基地,通过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关键领域核心专利,同步建立院士工作站合作机制。重点产业链实施人才需求图谱管理,实现精准引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四、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十个重点产业开展创新联合体试点,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济南高新区打造的"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完成四百余项科研成果市场化评估,其中三十个项目获得亿元级产业投资。创新要素交易平台年撮合技术合同突破百亿规模,实现"纸变钱"转化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覆盖八大重点行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比例达百分之三十五。 五、政策协同保障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出四十项突破性举措:科研设备共享平台纳入省级财政补贴范围,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延长至五年,高校职务发明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提升至百分之七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企业开办、信贷获取等十二项关键指标实行数字化监管。创新容错机制覆盖两百项行政审批事项,为探索性研发提供制度保障空间。 六、双创文化传播体系 年度创新大事件评选覆盖十六个地市,挖掘百余个标杆案例形成示范效应。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覆盖省内所有高校,累计培养具备双创能力毕业生超过十万人次。百场创业沙龙打造常态化交流机制,前沿科技论坛每季度开展产业趋势研讨。"创新挑战赛"吸引三百余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匹配研发团队解决实际生产难题八十余项。 七、市场活力提升新成效 创新主体数量呈阶梯式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扩容百分之三十,专精特新企业新增二百户,独角兽培育企业突破五十家。技术合同年交易额增长率保持两位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现五连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四成,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百分之五十八。区域创新指数位次较活动前提升三位,创新效率指标进入全国前五序列。 该活动周已发展成为连接创新要素与产业升级的重要纽带,其构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了区域创新潜能。未来将持续完善技术转移、资金保障及人才培育三大核心支撑体系,为山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能,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5-08-25
-
济南携手国家级机构强化虚拟教育招商引资合作
近日,济南科明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此举涉及招商引资活动以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推动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并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支撑,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 一、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作为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建设的重要平台,专业从事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与推广,旨在构建国家级虚拟实验实训环境。与此同时,济南科明数码公司专注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其资源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本次合作源于双方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上的共同愿景,旨在解决教学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等挑战。基于此,合作协议强调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科明数码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在国家中心平台上进行统一推广,实现资源的高效部署和标准化管理,从而加速教育创新进程,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二、合作内容明确包括两大核心方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全国推广以及富媒体与增强现实类教材的联合开发。在推广方面,科明数码的自有资源将通过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的平台面向全国院校开放,提升教学可及性;在开发方向,双方将协作研发融合虚拟现实、富媒体技术的教材系统,重点针对职业教育场景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模拟真实实训环境,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资源共享,还带动了产业链条整合,强化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响应了国家关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导向,从而提升教育公平性和教学质量。 三、本次合作对科明数码的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通过国家平台的背书,科明数码的品牌知名度将显著提升,有助于其在虚拟仿真教学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同时,资源覆盖范围迅速扩展至全国,使更多职业教育师生便捷获取先进教学工具。在宏观层面,这种合作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升级,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替代传统高风险实训,降低教育成本;最终,这将驱动教育信息化向深度融合发展,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科明数码的经验表明,企业参与教育资源建设能够激发产业活力,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四、展望未来,此次战略协议有望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范模式。双方合作将深化在富媒体和增强现实教材的推广应用,并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广度;此外,通过持续优化教学资源体系,可促进行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教育公平提供长效支撑。在推动招商引资方面,科明数码的这一举措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关注济南的区域创新潜力,推动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助力教育技术生态的完善。最终,这将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提质增效,为构建智慧教育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25
-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强化绩效考核激发招商活力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近日召开专题会议,围绕上半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部署绩效考核工作,重点通过奖惩机制优化激发全员招商引资动能。会议明确以"超额激励""差额减扣"为抓手,设立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专项奖励,推动形成"全员招商、聚力发展"的工作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创新考核机制强化目标导向 会议系统梳理了各部门承担的年度经济指标完成进度,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等核心数据建立动态跟踪体系。考核方案突出"四个坚持"原则:对超额完成任务的部门实施阶梯式奖励,最高可获得基础绩效两倍的激励;对未达标部门实行绩效倒扣机制;将招商引资成效纳入部门评优前置条件;单列重大项目建设专项奖励资金。这种差异化考核模式在园区近年实践中尚属首次。 二、专项奖励激活全员招商潜能 为破解产业链招商瓶颈,园区设立年度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明确引进世界500强项目可获奖励,引入高新技术企业按投资额分级奖励。配套出台信息引荐奖励办法,鼓励干部职工提供有效项目线索。数据显示,该园区通过以商招商已促成多个新材料产业链项目落地,上半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显著。 三、项目建设成效挂钩绩效评估 会议将34个在建省市重点项目纳入考核清单,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机制。对推动项目提前投产的团队给予建设周期缩短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达百万元。园区某生物基材料项目因提前半年投产,相关服务团队成为首批获奖集体。这种"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促使项目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 四、对标找差凝聚发展共识 园区负责人强调,绩效考核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指挥棒,要求各部门对照"一二三四"总体思路找差距。近期开展的"指标攻坚月"活动中,6个部门因服务效能提升获通报表扬,3个部门因进度滞后被约谈。通过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园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等短板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当前,该园区正以绩效考核改革为契机,深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通过强化结果运用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活力。统计显示,园区第二季度新签约项目数量环比增长超四成,绩效考核的杠杆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2025-08-25
-
济南召开水泥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督查推进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济南市近期召开专题会议,围绕水泥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展开督查推进。此次会议重点强调通过强化环保、能耗等标准倒逼机制,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引入优质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督查工作聚焦行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 会议指出,当前水泥玻璃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阶段。督查组重点核查了产能置换政策执行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效率及能耗指标达标现状,要求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严防已淘汰产能死灰复燃。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已全面淘汰水泥机立窑等落后工艺,此次督查将进一步巩固既有成果。 二、环保与安全标准成转型升级核心抓手 会议强调,需以更严格的环保指标推动技术革新,明确要求企业落实超低排放改造,并建立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体系。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将碳排放强度纳入行业准入标准,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技改投入,部分龙头企业已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30%以上。 三、能耗双控驱动技术创新与集群发展 针对行业高耗能特性,督查组提出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支持企业研发电熔窑炉等节能技术。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园区已形成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通过集中供气、余热回收等举措,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传统模式下降22%,示范效应显著。 四、质量提升与产业链延伸并举 会议部署了产品质量分级认证工作,鼓励发展光伏玻璃、特种水泥等高附加值产品。数据显示,山东省浮法玻璃优质品率较五年前提升1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已实现汽车级玻璃原片量产,有效对接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下游产业需求。 此次督查将进一步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落后产能退出与新兴动能培育无缝衔接,为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25-08-25
-
济钢主副业分离迁日照新址 济南工业版图重塑
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步,济南市近期启动工业企业搬迁计划,以改善城区环境并推动产业转型,其中济钢将借鉴首钢搬迁模式实施主副业分离,主业迁往日照市,这展示了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新投资,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策略性布局。 一、济南市工业企业搬迁的总体背景源于环保压力和政策驱动。2016年,多家中东部老工业基地企业被纳入搬迁名单,包括因环保问题多次受罚的企业。济南市政府主导了这一行动,旨在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同时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济钢作为重点对象,选择参考首钢模式,将其主业分离并迁出,确保产业可持续转移至日照市新基地。日照以其深水港优势成为理想选址,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并整合资源。这一过程强调官方统一规划,避免乱象,体现了钢铁行业向高端制造的升级需求。 二、济钢搬迁计划的核心是主副业分离策略,借鉴首钢的成功经验。首钢主产线迁至曹妃甸后,保留副业就地经营,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济钢将主业转移至日照,涉及钢铁生产的核心设备和技术,而辅业如物流和非钢产业留在原址,不随员搬迁。2016年前后,济钢与日照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对接,新建基地将融入先进环保技术,减少排放。工人安置方面,济钢确保大量员工在济南就地就业,通过再培训和转岗实现平稳过渡,避免社会波动。这一模式突显官方严谨执行,确保钢铁产业向绿色方向转型。 三、其他企业如济南庚辰铸造材料有限公司、济南长城炼油有限责任公司和蓝星石油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同样在2016年底前完成搬迁或转型。济南庚辰曾计划迁至平阴或商河,但运输成本问题导致未果,转而探索章丘受阻于环保限制。济南长城已停产,将转产物流产业,污染源头得到控制。蓝星石油因超标排放受罚后,按计划迁址并升级设备,以符合新规。这些案例表明济南市系统性管控工业污染,通过关停并转优化产业结构,而非简单外迁。 四、搬迁行动的长远影响涉及区域协同发展和招商引资潜力。济钢迁往日照后,将联动山东钢铁产业带,日照凭借港口招商引资打造新增长点,促进上下游产业聚集。济南城区环境改善预期释放商业用地,用于招商引入高附加值服务业。官方监测数据显示,这一布局强化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工业转型与社会稳定,避免历史教训,为全国老工业城市提供借鉴范本。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